在过去的一年中,所谓的全面屏手机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尤其是 2017 年下半年开始,在苹果公司 iPhone X 的带领下,各大手机厂商纷纷推出自家的全面屏手机。尽管这一潮流势必在 2018 年愈演愈烈,但我们还是有必要好好思考一下,当我们追求全面屏时,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
「全面屏」是什么?
首先,什么是全面屏?从字面上看,「全面屏」应该是「一整面都是屏幕」。它的英文是「Bezel Less」,即「无边框」,同样也是「全都是屏幕」的意思。如果拿着这个标准去审视目前所谓的全面屏手机,显然找不到一款能符合这样的「全面屏」定义。那市面上这些全面屏手机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有些厂商把手机屏幕从 16:9 拉长到 18:9 就号称「全面屏」了呢?我们先来看看手机「全面屏化」的历史。
早先的手机,正面几乎一小半是屏幕,一大半是键盘。直到 2007 年,苹果公司发布的初代 iPhone 抛弃了实体键盘,用一块 3.5 英寸的触摸屏占据了几乎整个手机正面,开启了手机的「全面屏化」进程。
乔布斯发布初代 iPhone
之后,在三星的带领下,手机屏幕尺寸不断变大,又由于上下边框的宽度变化细微,所以屏占比(屏幕所占手机前面板的相对面积比例)也逐渐增大。
2013 年开始,夏普先后推出了上边框与左右边框都极窄的 AQUOS PHONE 302SH、305SH、404SH,但它们都有一个在如今可以被吐槽为「能开航母」的宽大下巴。
2016 年,17:9 的小米 MIX 发布,相比夏普的 AQUOS 系列而言,MIX 的下巴更窄,整体更修长。自此,全面屏手机开始受到媒体与各大厂商的关注。
AQUOS PHONE 404SH
去年 3 月,Android 之父 Andy Rubin 的 Essential 公司推出初代 Essential Phone,为了保证前置摄像头与各类传感器的正常使用,带有「刘海」或「美人尖」的「异形全面屏」从此出现。
9 月,小米抢先苹果一天发布了号称「全面屏 2.0」的 MIX 2,它相比前一代 MIX 下巴更窄。
苹果的 iPhone X 则十分激进地砍掉了下巴,并在额头上采用了「齐刘海」的「异形全面屏」设计,但由于四周边框较宽,在屏占比上并不占优。但 iPhone X 一出,全面屏的概念被快速普及,各大厂商开始不断推出各自的「全面屏」产品,「全面屏化」成了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
iPhone X
从以上的回顾中,我们可以发现,手机的「全面屏化」,其实就是以「全面屏」为目标,不断提高屏占比、减小边框宽度。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各种突破性产品以及它们的模仿者们,便是市场意义上的「全面屏手机」。
这就回到了之前的问题,为什么有些厂商把 16:9 拉长到 18:9 就号称「全面屏」了呢?因为这样能显著提高手机的屏占比,符合手机「全面屏化」中屏占比不断提高的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更细长的比例当然不是全面屏的必要条件,它只是厂商提高手机屏占比的一个伎俩,因为理论上只要把手机做得足够长,就能得到近似 100% 的屏占比。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屏占比,在全面屏潮流下捞上一笔,可以说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了。所以现在一些针对全面屏的手机测评,除了会比较屏占比以外,还会使用「平均边框宽度」这一更加合适的参数。
「全面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尽管手机「全面屏化」还有很多路要走,但当前更大屏占比的全面屏手机已经带来了不少优势,它们提升了手机的使用效率与使用体验。LG 公司 早前的一份调查 显示,过半的被调查者希望手机屏幕更大一点,而在这其中又有一大半认为尽管手机的屏幕要大但还是要方便单手握持。对于用户的这种需求,有着更大屏占比和更窄边框的全面屏手机自然而然地成了厂商的解决方案。
在相同尺寸的手机上配备一块更大的屏幕,这让用户不再轻易错点屏幕上的按钮、无需滑动即可看到更多的信息、更加方便地编辑图片和视频,同时几乎不可见的边框不仅看起来酷炫,也尽可能地减小了干扰因素、提供了更加沉浸的体验……
当我们追求全面屏时,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
所以说,当我们追求全面屏的时候,追求的仅仅是更高的效率,与更好的、沉浸的体验吗?未必那么简单。翻看一下当前市场上热门全面屏手机的广告,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如下一些手机屏幕与现实世界融为一体的设计,那手机仿佛是一块透明的玻璃,充满一种未来气息。这样简约的视觉设计不但突出了手机的卖点——边框细,还唤醒了人们心中对未来科技的向往,仿佛用上这样一部手机,就活在了未来世界。正如苹果公司的设计师 Jony Ive 曾说过,未来的 iPhone 将会仅仅是 一块玻璃(「a single slab of glass」)。
小米 MIX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 René Magritte 的几幅油画与以上的广告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最著名的一张是如下的《The Human Condition(人类的境遇)》,画中的画布仿佛透明,与窗外景色融为一体,充满想象地表现出画家对真实与虚假的思考。
The Human Condition
在那个机械与技术几乎是同义词的时代,没有人会把这样一幅画同科技联系起来。一副在物理上不可能的超现实画作,在当时满足了人们对「不可能」的幻想,而现如今,随着这「不可能」在新科技的助力下越来越有希望成为可能,「全面屏」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憧憬,把现实与虚假的边界渐渐虚化。正如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为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带来新的维度一样,全面屏手机的发展也有望改变我们接触世界的方式。
事实上,全面屏不会是手机的终点,至少不会是个人信息终端的终点,因为借由增强现实等新技术,这一终端最终必将与人类合二为一,从而开启人类的 2.0 时代。「全面屏化」作为个人信息终端的一个发展阶段,肩负着两个重要的使命,一是支撑人们对未来的幻想,让人类保持对未来世界的激情,二是成为个人信息终端发展的缓冲,让用户逐渐适应新科技,让「手机」的边框越来越细,最后悄悄地消失在人们的手掌上,甚至摸也摸不着了……
当我们追求全面屏时,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
我们在追未来。
题图来自 MobileGeeks
「18:9 全面屏」图片来自 小米官网
初代 iPhone 图片来自 WIRED
AQUOS 404SH 图片来自 Y!Mobile
iPhone X 图片来自 苹果官网
小米 MIX 图片来自 AdAge
《The Human Condition》图片来自 Totally History
文末图片来自 MailOnline